本文转自:济南日报
□郭元鹏
近日,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,公布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名单,济南市共有10所学校入选。试点学校将面向师生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,并推动试点学校积极利用春季和秋季学期入学教育、学生军训、体育与健康课、社会实践活动等渠道,开展急救技能培训,增强师生尊重生命、珍爱生命意识,提高师生守护生命安全健康能力。(7月3日《济南日报》)
当急救教育被纳入学校教育体系,其意义远超技能传授本身。这一举措本质上是对生命教育的深度实践——通过系统培养,让学生从被动等待救援转变为主动守护生命。济南10所学校入选试点,正是以教育之力为青少年构筑起“安全防护网”。
急救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赋予个体“生命主动权”。现实中,青少年因缺乏急救常识导致悲剧的案例屡见不鲜:运动时心脏骤停、异物卡喉、烫伤触电等突发状况,往往因几分钟甚至几秒的处置延误酿成严重后果。试点学校将心肺复苏、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技能融入军训、体育课等日常教学,正是要让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能力。当学生掌握“黄金四分钟”的急救要领,面对危机时的恐惧自然会转化为冷静应对的底气。
进一步看,急救教育是对“生命价值”的生动诠释。当学生在模拟训练中感受按压的力度、学习包扎的技巧,他们理解的不再是抽象的“珍爱生命”,而是具体到“如何用双手守护生命”。这种教育不仅传授知识,更培养责任意识——就像学会给他人做心肺复苏,本质上是在建立“我与他人生命相连”的共同体意识。当学生懂得用专业手法救助他人时,生命教育便有了温度与深度。
学校作为试点主体,需着力避免急救培训流于形式化的“打卡式”完成任务,而应创新采用情景模拟、实战演练等教学手段提升培训实效;家庭应成为急救知识的“第二课堂”,家长以身作则主动学习急救技能,并通过日常互动引导孩子持续巩固所学;社会层面可通过开放社区急救站点、定期举办急救科普活动等方式,为青少年创造更多贴近生活的实践场景。只有形成教育合力,才能让急救知识从“试点”走向“普及”、从“技能”变为“素养”。
当急救技能像基础学科知识般成为青少年必备素养,当“会救”能力超越“被救”的被动状态,生命教育便实现了质的飞跃。这正是急救教育试点的深层价值:让生命在懂得守护中更显珍贵,让成长在掌握技能中更具底气。
申银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